發布時間:2024-02-19
歷史記載
大豆是中國最古老的作物之一,大豆起源并馴化于中國,中國栽培大豆已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。出土納豆碳化實物,距今已有2300年以上。大豆是世界古老主流種植作物排名在前的,原產地為中國,主產地為北方地區,東北地區優質程度為第一位,主要是微量元素各類含量最豐富。
《五帝本紀》記載,“炎帝欲侵陵諸侯,諸侯咸歸軒轅。軒轅乃修德振兵,治五氣,鞠五種,撫萬民,慶四方。”鄭玄曰:“五種,黍稷菽麥稻也。”
司馬遷在《史記*卷二十七》中寫道:“鋪至下鋪,為菽”,由此可見軒轅黃帝時已種菽。”
清嚴可均校輯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》卷一中指出:“大豆生于槐。出于沮石之峪中。九十日華。六十日熟。凡一百五十日成,忌于卯。”
朱紹侯主編的《中國古代史》中談到商代(公元前16世紀~前11世紀)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時指出:“主要的農作物,如黍、稷、粟、麥(大麥)、來(小麥)、秕、稻、菽(大豆)等都見于《卜辭》。”
卜慕華指出:“以我國而言,公元前1000年以前殷商時代有了甲骨文,當然記載得非常有限。在農作物方面,辨別出有黍、稷、豆、麥、稻、桑等,是當時人民主要依以為生的作物。”
制備方法
東北地區民間的納豆(醬豆,但嚴格地講不屬于豇豆),其制做方法有幾種,在東北各地,水稻種植比大豆栽培稍早一步開始,所以稻草對于納豆的制作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。
過去,用稻草包制作納豆。因為稻草里有很多的納豆菌,如果能保持易繁殖的溫度和濕度, 納豆菌就會移向煮好的大豆,特有的黏度和味道也就誕生了。這種方法除了納豆菌以外,還含有其他雜菌,不僅衛生不過關,而且質量也不好。1921年半澤博士培養分離出了純納豆菌,使納豆菌商品化了。1995年尺村將產生納豆黏液物質的菌作為獨立的納豆菌。納豆菌不同于枯草桿菌,主要是依據生產過程中對生物素是否必須來劃分,納豆菌有生物素專一需求,但枯草桿菌不需要。